運動非導致疼痛的主因,日常工作的例行公事可能才是。

運動中所產生的不適或疼痛,問題原因可能不是運動本身,運動只是加速疼痛的發生,真正的問題源頭是日常工作的例行公事,我們每天進行「單邊(如慣用邊)」與「重覆性或長時間」的動作,日積月累的情況下,使得身體結構失衡,當超出臨界點時,身體便開始出現症狀。

舉我為例,工作室會進行拖地,拖地前進行原地的轉體動作(影片中左邊),然後拖完地之後,再進行原地的轉體動作(影片中右邊,理論上,應該跟左邊動作一樣雙手垂放)。


拖完地後,我能明顯感受到,身體「向右旋轉」的角度縮小,而且卡住了。在此時,若不安排適當的熱身就直接做運動,不管是肌力訓練、跑步、球類運動等,可以預期身體處於結構失衡的情況下,容易出現代償動作,運動的「感覺」會不好。

所以,我們必須在運動前安排適當的熱身來盡可能「扭轉」日常或工作的例行公事所對身體的負面影響,讓身體在結構比較平衡的情況下去從事運動。

或許你可以自行做實驗:

評估:早上起床時,站在地上,雙腳併攏,然後讓身體向右及向左旋轉,觀察身體左右旋轉的「幅度」及「流暢度」。(怕忘記可以用手機錄下來)

一天的工作結束後,再進行上述的評估流程,比較工作前及工作後的「差異」。

有人說,肌力訓練後,運動的感覺變差,為什麼?因為動作選擇再加上「失控」的動作品質破壞了身體的結構,使得結構出現失衡。這件事其實不止發生在肌力訓練上,超出身體可掌控的速度也是常見的「失控」,有的人在參加跑步的團練時,由於氣氛再加上硬要跟上其它人的速度,動作已經失控,所以間歇訓練當下或結束後,身體出現不適。

當運動感覺差時,不妨下次在運動「前」及運動「後」做以上的評估,或許可以找出什麼線索。

以上分享。

0 comments:

發佈留言